2019-04-09 07:16作者:admin来源:未知>次阅读
“我们在一个小火车站上收治前线抬下来的伤兵,火车的铁皮车厢就是我们的病房和手术室。当时医疗救护设备非常落后,也没有充足的设备和药品。伤兵的伤情都是非常严重的,轻伤的都留在前线继续战斗,被抬下来的不是断胳膊少腿就是头部胸腹部负重伤的,医生和护士根本就不够用,车厢里一片哀嚎,那个场景惨哪。”
“我们服务团里都是年轻漂亮的小姑娘,少不了有些当官的打我们的主意,想和我们团员结婚的,我们小姐妹们一起发誓:不把鬼子打跑,绝不结婚!后来这些当官的也就死心了”
时间:2018年11月30日
1921年1月24日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官宦人家。3岁时父亲去世,被寄养南京的外婆家。外婆家经营着南京当时最大的瓷器行“蔡瑞堂”。黄玲的外公姓蔡,因为当年曾经掩护救助过革命先驱黄兴,黄兴给原来的瓷器行改名为“蔡保兴”,生意兴隆、家境富裕。黄玲自小也被外公外婆娇惯的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小姐”。黄玲的小学是在家里请家教念完的,15岁在南京水西门附近的安徽中学读初中。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南京经常受到日军的轰炸,瓷器行的生意每况愈下,黄玲随家人开始了历时3年多的流亡生涯。在流亡途中的艰辛及苦难,让黄玲刻骨铭心,同时她也得到一份真挚的爱情。1941年黄玲流亡到了重庆,1942年结婚。1943年已经当了妈妈的黄玲,相应号召参加了重庆青年服务总队女干班,毕业后留任女干班区队长兼教官。
1938年11月正在读高中一年级的林曼萍亲历了长沙大火事件,被迫离开长沙回到醴陵老家。长沙大火事件及日军对长沙的狂轰滥炸在林曼萍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立志要当兵报国,做一个花木兰般的女英雄。时值著名的抗战女将胡兰畦组建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驻扎在醴陵,林曼萍找到了胡兰畦,自报家门是李立三的侄女,就这样在1938年11月林曼萍参加了战地服务团。
“女干班也是托了蒋纬国的福,因为他也是青年服务总队的学员。宋美龄等一些高官也经常来我们这里看望、讲话,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报效国家。毕业的时候蒋介石还亲自来参加毕业典礼,给我们训话。1945年8月15日那天,我知道了胜利的消息后,大家都高兴的疯狂起来了,把大队长一遍遍的抛起来,大街小巷到处是鞭炮声、欢呼声和签名留念的。”
时间:2017年5月15日
四、我当兵是为了嫁给他,然后我等了他40年
陈婆婆是一个非常朴实干练的女性,说话语速很快,是快人快语的直爽性格。和婆婆交流时候可以感到很轻松很随意,尽管她的经历是那么的传奇和令人唏嘘,但在婆婆的脸上看到只有一种刚毅而又坚定的表情。在谈及与丈夫分手后的几十年等待的艰辛岁月的时候,婆婆自豪的指着身边的女儿说:我看到他们都长大成人了,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我觉得什么都值!
时间:2017年6月25日
作者|薛刚成都暑期衔接班,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本文为历史独家稿件成都暑期衔接班,谢绝转载。
林奶奶是一个开朗而又和蔼的老人成都暑期衔接班,她的讲述很细腻,很多细节会给我反复讲述,生怕我听不懂她浓重的醴陵口音。老人家在讲述到战地服务团里姐妹们的关系和日常生活时,奶奶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幸福而又自豪的笑容和神情,看得出来那段经历是林奶奶一生中最为清晰而铭心的记忆。
我问黄奶奶:您的这些艰辛而又光荣的经历,为什么不愿和别人多说哪?
林奶奶回答说:不怕!只是心里非常难过,因为很多都是我们的同胞,他们都是为了我们牺牲的。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年仅16岁的王书君在父母的支持下,毅然报名参军加入著名抗战将领池峰城所在的30军,在信阳第18后方医院当了一名战地护士。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打响,王奶奶所在的医院随作战部队开赴战场,进行战地救护工作。
时间:2018年9月30日
“我当时特别喜欢唱一首流行歌曲《秋水伊人》,天天都唱,结果有一天我姨妈对我说:你看看你这天天唱的,把自己给唱跑了吧,你妈昨晚把你婚给订了,你都不知道吧?知道昨天晚上来家里吃饭的客人都是谁吗?就是订你的婚事来的,你马上就要嫁人了!我这才想起来头天晚上父母在家请客来着,还把唯一一只老母鸡给杀了吃了。他们订了我的婚事,还吃了鸡,我连鸡都没有吃上就稀里糊涂的要嫁人了,我都没有见过那个男人”
“我是女干班第一期的学员。在入伍前我就已经参加抗战工作了,在重庆南岸劳工学校里当助教,教那些劳工子弟学文化、宣传抗战什么的,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上街演话剧、唱歌等等来为抗战募捐。后来高射炮学校占了我们的校址,我的工作没有了着落,正好赶上女干班招生,我就跑去报名了。我们是第一期一共有45人,年纪最大的四十多岁了,我算年轻的,都是知识妇女。学习训练和男兵一样的要求,虽然生活艰苦,但每个人都很开心也很认真,都希望能早点上前线去报仇哪!我们平时很少能吃到肉,我记忆里吃肉最痛快的一次是冯玉祥派人专门给我们女干班送了一大块猪肉来,我们可算是打了一次牙祭。”
“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就经常给我们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道理,我当兵的时候父母问我:怕死吗?我说:不怕!虽然我不是匹夫,但我也要报效国家。”
三、一路的流亡把我变成了一个坚强的女人
“打扫战场是一个非常艰苦而又难过的任务,但最为难熬的是没有水喝,周围的水沟都被尸水污染了,临时的居住点很远,在炎热的天气下掩埋尸体又是十分费力气的体力活,很多小姐妹都是口渴难耐。我的好伙伴周文南实在是忍受不了,跑到一个泡过尸体的河沟里喝了几口污染了尸水的河水,结果被感染上伤寒病倒下了,被抬回总部没多久就牺牲了,才18岁,我们姐妹们都哭的死去活来的”
王书君奶奶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讲述过程非常缓慢,表情也是很平淡的,但当老人家讲述到救护伤兵的环节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奶奶眼睛里充满了泪水,语气语调中带有很明显的颤抖。
黄奶奶是个非常儒雅和亲切的老人,她的讲述细腻委婉,很少有夸张的词汇和过度的表情。看得出是一位有过良好教育背景的老人。但从奶奶平淡而又温情的讲述中,很难想象出老人家曾经有过的那些苦难经历及执着情感,更难以想象她当教官时的严厉和气度。
一、十七岁的小战士死在我的怀里
“1949年底发生了云南起义,我丈夫当时已经离开部队和我回到巍山县了。他原部队被解放军打散了,几个长官跑到了巍山县来找他,叫他一起去滇南投靠第八军的李弥。我丈夫是个非常看重军人荣誉的人,他觉得既然长官亲自来找他复出,就必须听从长官的安排,但他内心里是非常舍不得我和孩子的,因为我们结婚后在一起真正过上自己的小日子也就不到5年的时间,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一儿一女。记得他下决心离开前的那几天,几乎一有时间就紧紧的抱着孩子,一言不发。当时我只知道他要和那几位长官去缅甸,说是做点小生意,时间不长就回来,我想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丈夫是浙江嘉兴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毕业后到36师当排长的,参加过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他经常给我他们在上海南京打仗的事情,还讲了他们是怎么从南京城里逃出来的,他说他们是从长江里游出来的,江水冷的冻人呀。我丈夫是个不怕死的军人,打仗很勇敢,师长顾葆裕非常喜欢他,也经常表扬他。因为是父母包办的婚姻,我一开始对我丈夫不是很好,经常给他冷眼看,但他对我很好,经常抄写苏轼的诗词给我看,我们不在一起的时候也经常给我写信,对我也很迁就从不发脾气,后来听到他很多打仗的故事后,我开始崇拜他、敬重他,在我心里他就是一个抗战大英雄。”
“从南京出来我们先是往江西吉安跑,一路上鬼子的飞机经常来轰炸,沿途经常看到被炸死伤的老百姓。血肉模糊、尸横遍野,那情景惨急了。我们出来的时候带了一些钱,但很快就花完了,后来只好靠乞讨来维持生活,好在很多时候当地的老百姓也非常同情和帮助我们这些流亡难民。我们从江西走湖南过贵州,最后才到达重庆。这一路的流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把我从一个富裕人家的大小姐,变成了一个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女性。”
她就是今年百岁的王书君。
陈婆婆微笑着回答说:我不后悔!我丈夫是个抗战英雄,一个军人,我理解他。我能为他带大他们李家的后代,他在天之灵一定会保佑我的。
王奶奶回答说:我对不起那些死去的弟兄们,我没有尽到责任啊!
衡东县城里一栋建于八十年代的宿舍楼里,住着一位101岁的老奶奶林曼萍。这位虽已百岁,但依旧风韵犹存的奶奶,竟然和李立三、胡兰畦等著名历史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到了南昌,加入了罗卓英的十九集团军,主要的的任务一个是向老百姓宣传抗战,另外一个就是到后方医院照看伤病员。为了宣传抗战,我们办了一个叫《战鼓》的墙报,还组织了剧团,也上前线位战士们演出过,鼓舞他们的斗志。还为不识字的妇女们开办了识字班。”
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黄玲 女
最后,我问王奶奶:您从战场上下来的时候,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我问奶奶:面对那么多死人,您害怕过吗?
王书君 女100岁
江岸区的黄埔雅苑是位于武汉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中高档小区。小区里的居民经常会看见一位相貌洋气、衣着时尚的太婆在小区散步,但很少人知道她曾经是一位风姿飒爽、雷厉风行的中尉教官。
最后我问陈婆婆:您这一辈子这么坎坷,这么艰难,您现在有没有后悔过呀?
编者按: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很少有人知道,在八十年前的抗日战争中,有这样一批女性为了民族生存而走上战场。历史特在今日刊发四位抗战女兵的访谈录,纪念那些走上抗日战场的女人们。
“我和我先生相识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和抗战缘分,他是湖北人。当时他是和我们一起流亡的学生,比我大6岁。他们这些学生在流亡途中就组织了一个车队,专门帮助军队抢运抗战物资,也帮助流亡难民,取了个名字叫‘战乱团’。虽然我们认识到相爱时间有3年左右的时间,但因为他们经常要来往于前线和后方之间,我们实际能够在一起的时间是很少的,只能靠捎信的方式保持联系。我几乎每天都在盼着能有他的消息,祈求他能平平安安的回到我的身边。战事的进程和事局的紧张,让我们甚至都不敢主动和对方提及结婚的要求,那时候只有一种想法:只有把鬼子打跑了,国家才能太平,才能有自己的小家。”
1927年12月19日出生于云南大理巍山县的一个药铺商家。3岁随着在政府任职的父亲离开家乡,在腾冲、楚雄之间来回奔波。在不断的迁徙中完成了小学学业,1942年在腾冲县女中读初中。不久日军占领了缅甸,越过中缅边境,打到了腾冲。陈婆婆一家只能逃离县城躲到了乡下的桥头、界头一带。父母觉得让一个女孩子这样随自己到处逃亡不是长久之计,于是通过熟人说媒,把年仅16岁陈缦云许配了当时在附近驻扎的预备2师师部军需官李伯如。陈缦云也就此参军入伍,加入了预备2师战地服务队,当了一名女看护兵,亲历了1944年滇西反攻战役。1949年陈缦云的丈夫为了追随李弥去了缅甸,从此再也未能回到大陆,那一年陈缦云22岁。之后陈缦云独自一人带大了一双儿女,苦苦等候其丈夫几十年,直到1982年才通过各种途径得知其丈夫李伯如已经到了台湾,并取得了联系。但由于身体的原因,李伯如并未能即刻回乡团聚,遗憾的是不久后李伯如抱憾离世。陈缦云也未能在1949年分别之后再也未能见到丈夫一面,至今已经过去了70年!
2019年1月1日去世,享年98岁
1919年11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8岁时因为给弟弟陪读,得以有了间接接受教育的机会。之后,勤奋好学的王书君在15岁时考入了保定市的河北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陈缦云 女92岁
地点:云南省大理
“我小时很任性,也很顽皮。因为家境很好,父亲又早逝,所以外公外婆都很让着我,把我当掌上明珠一样的宠爱着。我上学的时候还经常逃学,跑到街上去玩,老师和家长也都拿我没办法,都把我惯坏了。我那时候就是一个不懂事的大小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有一个小战士,看上去和我年纪差不多,也就十七八岁。他当时身负重伤,已经奄奄一息了,我把他搂在怀里安慰他,他嘴里不停的在喊:打死鬼子们,打死他们!我心里非常感动,也非常惭愧,因为没多久他就死在了我的怀里,我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只知道是我的保定老乡。”
黄奶奶回答说:没什么好说的!比我艰难和付出的人多着哪,我的这点事情不足挂齿。
地点:湖南衡阳
“1940年夏初,十九集团军在赣北打了一场大仗,军部里有个秘书因为我们阻挠他娶小老婆的事情就报复我们服务团,竟然让我们这些女孩子和男兵们一样去打扫战场掩埋尸体。战场上的尸体有我们牺牲的同胞,也有很多敌人的。战场上尸横遍野、臭气熏天,连正常呼吸都困难”
林曼萍 女102岁
1917年1月15日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中农家庭,其姑父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林奶奶7岁上小学,12岁考入省简易师范学校,后又考入了长沙著名的明宪女子中学读高中。
通锦桥托老站是成都社区里常见的一种简易而又实用的社区养老机构,很少人能想到在这个大隐于市的偏僻小院内,住着一位在1938年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女兵,按目前为止了解的信息看,这位老奶奶应该是唯一健在的亲历台儿庄战役的女兵了。
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大理巍山古城,位于大理市以南60公里,红河源头的巍山县,是一座保存依然较为完整棋盘格局的明清古城。古城的一个临街店铺旁狭窄的小门里居住着一位历经磨难的传奇女性,她就是陈缦云婆婆。
“我们的生活很艰苦,经常是一大碗蕨菜加点盐巴,很少有吃的饱的时候。女兵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照顾,来了例假也没有纸,只能拔一些山上的苦蒿垫上用,行军的时候血流到了脚跟上,一走一个血印子。部队在攻打高黎贡山时伤亡最大,我们就在前线抢救伤员,每天面对的都是死人,从来没有害怕过,习惯了。我那时个子小,抬不动伤员,只能拖着走,有时候掉到战壕里,自己都爬不上来,得有人拉我才行。急救药品也非常少,最好的药就是治疗疟疾的奎宁丸,伤口处理只能用红汞碘酒简单擦一下就包扎起来。”
二、她渴急了,喝了泡过尸体边的污水
“到了预备2师,我想我虽是军属但一样也要参加抗战的,我就报名参加了战地服务队。在战地服务队我们学文化、搞宣传、练射击、学包扎和救护,副师长专门给我发了一只短一点的长枪,那枪后坐力大,震得肩膀疼。我们还要去战地医院里服侍伤员,给他们洗脸换药什么的,安抚他们,这些伤兵对我们也很好,很少有发脾气打骂的。”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的想知道,本科二批是二本吗,本科二批是什么意思呢,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钱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