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2 06:13作者:admin来源:未知>次阅读
第1宗错----过分关怀过度体贴
第2宗错----时刻监督要求太严
【我说】这位母亲犯了“过度关注”的错误。表面看,母亲为女儿做了很多,比如,生活饮食上的调理,营养的合理搭配,这些的确是孩子所需要的,但是,做父母的只需要默默去做就够了,如果天天跟孩子在饭桌上讲营养的重要性,不断地建议孩子吃什么,势必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尤其是在高三期间,学习压力本来就大,情绪容易波动,母亲事无巨细的关怀反而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负担,至于学习计划、作息时间等问题,更是孩子自己操作安排的事情,好心替代反而会让孩子丧失自主感和力量感,从而造成孩子行为上的懈怠。
【她说】最近我感觉很困惑,学习状态一直不错的女儿,到了高三反倒松懈下来,而且回到家里经常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女儿高三了,在女儿冲刺高考的这一年,作为母亲,我准备尽自己的全力为女儿服务。为此,身为大学教师的我把学校的课时量减到了最少,不坐班的时候,我基本不去应酬。有时间我就研究食物营养,为女儿制定了“高三食谱”;我会亲手烹制每一道菜成都暑期衔接班,哪些食物补大脑成都暑期衔接班,哪些食物调节神经成都暑期衔接班,所有这些食物的功效我都心中有数。不仅如此,为了把当妈妈的工作做得有效,我把“高三食谱”贴在冰箱上,每当吃饭的时候,我就向女儿宣讲营养的重要,我想,这样一来女儿就会从根本上认识上去,不至于像以前那样在饮食上挑三拣四。在其他方面,诸如作息时间、学习计划等,我同样帮女儿做得井井有条。然而,我的状态上来了,孩子的状态却越来越懒散,这让我怎么都理解不了。
“我以前总是透过成绩看待一切,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我经常是怒目圆睁,把孩子看得像犯人一样。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气大,孩子越来越无所谓,后来我想通了,十七八岁的孩子什么不懂,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前途难道不放在心上?显然不是,关键是基础和信心,虽然以前没学好,但如果他现在明白了,扎扎实实努力一年也不迟;如果压根孩子就有基础,把道理摆明白了,你就静观其变吧;自高三以来,孩子的每次考试无论成绩怎样,我总是鼓励、加油,结果呢,孩子的成绩步步高升,跟长了翅膀一样;我看到很多家长做事谨小慎微,怕孩子参加什么活动会耽误时间等等,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条件允许,我允许孩子每周爬山、打羽毛球,支持孩子参加同学生日聚会,去听追星音乐会……适当的活动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灵感,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丰富孩子的视野,益处很多;所以,我们家长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静下心来,每天除了精心做饭,就是鼓励和陪伴孩子。”
【TIPS】高三家长管理孩子需宽严有度,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呼吸到宝贵的新鲜空气以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这对考生来说是最有益的帮助。求知是人的重要精神需求,但生活中如果只剩下求知这一件事情,那求知就会失去它精神享受的意义,同时造成超限逆反。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休闲娱乐、人际交往、求知审美等等,片面强调课本学习,只能走向我们希望的反面。建议高三家长从明智的家长那里吸取一些有益的经验。
在高三这样一个人生跨越的关键时期,请家长们检查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缺乏精神上的营养?是否还有给予过度的现象?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的心态是否从容?你的言行是否一致?你是在享受这个过程,还是把高三当作吃苦受罪?你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还是在打击孩子脆弱的自尊心?你是在给孩子的前进提供助力,还是在无形中帮倒忙?你是在教会孩子笑看风云,还是让孩子手忙脚乱……
【他说】高三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到了高三就像进了监狱,没有自由的时间,看会儿电视都成了奢侈。每天只要我一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把书包放下,妈妈就发话了。“小亮,先洗手吃饭,吃完饭赶紧学习。”饭桌上,刚聊了几句当天学校的一些事情,爸爸就有点儿不耐烦了:“说那些有什么用?学习好才是真格的,高考看的就是成绩,还剩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了,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以后你想努力,连机会都没有,别有事没事扯闲篇儿!抓紧时间学习!”本来,我暗自下定决心,高三这一年,我一定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现在我不仅不能安心地学习,就连自己的心情也很难好起来。我常问自己: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有时候好像感觉生活都失去了意义。
【我说】小亮的父母属于“控制型家长”,这种类型的家长爱包办一切,他们希望孩子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能有片刻放松。孩子必须按父母的要求时刻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一切作息都以学习为目标。这样的控制行为往往会遭到孩子的强烈反抗,内向型的孩子表面不跟父母发生冲突,但学习效率不高,有时候会被动反抗,内心压抑,压抑严重的孩子还会出现抑郁状态;性格外向火爆的孩子可能会直接提出抗议,意见不合时,亲子大战就不可避免,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父母伤心气恼,孩子拒绝或放弃学习。
下面的文字是一位明智家长的教子感悟,希望大家从中有所借鉴。
【TIPS】高三家长只需默默地为孩子做好后勤工作,不要过多地解释表白,对孩子的关心适可而止,无须面面俱到,也没必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家长也需要适当放松自己,言传莫如身教。
高考刚刚过去几天,想必很多考生和家长刚刚松了一口气,转而又为怎么填好志愿而紧张,出分之前有的学生和家长心里忐忑不安,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对于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紧张的高中学习结束了,但是似乎家长朋友们并不轻松,我们都可以理解,虽然说高考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是这对所有考生的家庭来说都是一次大事件,甚至牵动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到父母这几代人的神经。我作为从事职业生涯和高考志愿规划的研究者,在这里告诉大家,要尽量用平和的心态迎接下一轮的挑战,就是志愿填报,千万不要慌乱,要以考生自己的想法为主,家庭成员以参与意见的方式,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精神鼓励和技术支持,主要是提供有关高考政策、院校招生计划、大学专业设置、学校和专业录取规则等方面的有效信息,注意我说的“有效信息”四个字,也就是说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要以教育考试院和有专业从业背景的专家和机构提供的数据为准。所有家庭陪伴着孩子度过了从小学到高三12年的寒窗苦读,非常辛苦,再加把劲,梳理一下从现在到结束,志愿填报工作主线是什么,怎么才能不仅考得好,还要报的好。
高考刚放完榜,又逢大学毕业季。据说,每逢这个时节,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最“拉仇恨”的时候。高考失意的考生、毕业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此刻正接受着父母高频率的唠叨:“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