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6 05:11作者:admin来源:未知>次阅读
长期从事教育治理的教育专家陈志文先生说过一句话,颇值得人反思:“老师不敢管学生,学校战战兢兢惟恐出事,更多的老师只能放弃育人的职责,最后受伤害的还是孩子,还是教育。”
我们应该为孩子做的不是给他们“养尊处优”的环境,而是教会他们拥有自我完善和成长的能力,要告诉他们,真正的英雄经历生活的磨难却不屈服于磨难,窥视人心的深渊却能依然相信生活。
自此,三毛开始逃学,不光逃离数学老师,还有学校的一切。父母没有办法,只好让她休学在家。
不少发达国家承认合理范围内的体罚,这些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新加坡等。
视频中,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的一条路上,毕业于栾川县实验中学的一名男子自称常某,将车停在路边,待当年的老师骑电动车经过时将其拦住,上前扇老师耳光,嘴里还不断的咒骂。
在《尚书》的《舜典》篇中,“朴作教刑”的论述影响至深,所谓“朴”成都暑假辅导班,就是鞭打的意思成都暑假辅导班,简言之成都暑假辅导班,教育离不开鞭打。在家庭教育方面,司马迁就主张“教笞不可废于家”。
“老师能出手教育我,是真的恨铁不成钢,也是真的想让我以后听话,用心学习。然而,年少轻狂终究是要为自己买单的,而这买单的代价,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得有它的针对性,才能起效果。诚然,循循善诱,苦口婆心,这样的温和的教育方式,听起来确实让人更舒服,关键是:受教育的对象,必须尊重道理,信仰道理!否则,语重心长,就成了唠叨不休,对牛弹琴。
基于这种认知,中国从先秦,西方从古希腊以来,主流的看法一直是教育离不开体罚。
老师用毛笔在她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圈,代表两个大鸭蛋,不仅让班级的同学观看,还让她去走廊里走一圈。所有的同学都在笑她,却没有人指责老师。
知乎曾发起过一个话题:“你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
她甚至走向了自杀,幸好被及时发现救回。
为此,老师又给三毛出了几道听都没听过的方程式,三毛自然是得了零分。
校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外面的世界,不会给你试错和悔过的机会。
Professor点评:
有人曾问李双江打孩子吗?李双江说:“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很多家长都是这种心态,偶尔因孩子顽劣发了回火,过后还忏悔不已。
经此一役,班主任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只好不闻不问,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充满着浪漫情怀,一生都在流浪的三毛,幼年因为老师的体罚而性情大变。只因数学老师不相信原本数学不及格的三毛竟然三次数学小考满分,并怀疑三毛作弊。
家长一气之下把老师告到教育局,要求老师赔礼、赔偿。后面也有其他家长效仿,更有家长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对班主任说”我们不要求孩子多么优秀,能快乐的成长就够了!”
当事人常某在事后出来声明,说他20年前,也就是13岁读书时,曾被该老师严重体罚,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但有人也会说:“教育打不得又骂不得,这样的孩子老师不教育,难道等狱警教育?”
关注公众号“瑞思英语”,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有网友评论说:要说我最后悔的事就是任性辍学,如果当年老师能够严格要求打狠一些,或许就把我打清醒了,自己也不会有辍学的想法,不会在16岁的年纪就迈入社会,从事着一些低廉劳动力的工作。
再看当时三毛的老师,也许当初她那么做只是为了给三毛一个警示,但是她的做法确实给三毛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并差点毁了三毛……
但不可否认,传统的体罚方式,也曾对学生造成过巨大的伤害:
一方是执教超过20年,曾获得全县优秀班主任等称号的老师,一方是村民眼里的好青年,这件事到底谁是谁非呢?
信中讲述常某帮助别人的种种事迹,还特别提到:常某尊师重教,听说自己的一位老师生病,他毫不犹豫地资助了1万元现金。村民们表示,常某平时为人仗义正直、乐于助人,受到大家的爱戴和夸赞,就算将来对簿公堂,签名的村民也都愿意出庭作证。
贰
家长不仅要自己严格教子,还应和老师形成统一战线,同心同德,形成合力。我们要承认,虽然有个别老师不配为师,但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有良知有品行的好老师,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成长,把孩子培养成才。
一个人久了,心情也会愈渐黑暗。三毛的脾气越来越差,时常哭闹,与弟弟打架,对家人恶语相向,之后便陷入更深的自责中。
视频一出,在网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审中常某被判刑一年六个月,母亲崩溃大哭。后随着常某所在村子里的近150名村民写的联名信,再一次把事件推到了风口浪尖。
因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棍棒教育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可随之而来的却是另一个极端:老师不敢管,家长舍不得管。
壹
有位一线老师曾说,学校有个班,一年级时班主任是个非常负责的老师,他坚持孩子在一年级正是立规矩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管教。
有一次两个孩子闹矛盾,班主任在午饭时间把孩子叫到身边教育了一番,结果孩子回家跟家长打小报告:“老师体罚我一中午,午饭也没有吃。”
我们常说,教育是要讲究方法的,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具备通过语言和情感感化学生的情怀和方法;也并不是所有犯了错误或具有不良倾向的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语言和情感引导下,弃恶从善。总有极少数学生油盐不进,冥顽不化。
叁
教育需有“菩萨心肠”,亦需“霹雳手段”。
前些日子,一段被冠以“男子反削20年前班主任”标题的视频流传网络。
很多一线教师反映:学生越来越难管,老师也越来越不敢管。中小学生的这个年龄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如果被放任,那么走向歧路的可能性会更大。
以暴制暴是违法,校园暴力更不容推崇。但教育之道,刚柔并济,才是正途。孩子不能在蜜罐和赞美中长大,适当的批评与惩罚是有利无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