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6 12:54作者:admin来源:未知>次阅读
而马皓文却提出质疑:如果是高三的学习生活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去撕书释放压力,那他们对学习是真的热爱吗?这样的学习还有热情吗?
只要你敢相信,它或许就会成真
在高考结束后,高三的学生疯狂撕书,碎片像雪花一样落下,教导主任认为这是孩子们的释放。
邓超表示,跟父亲的关系更偏向于伙伴型,虽然没有好到像哥们一样勾肩搭背,无话不谈的程度,但父子俩更像朋友关系。父亲平时话语很少,不强迫他做不喜欢的事情,他喜欢的事情,父亲都会予以鼓励。
比起老师放弃差生,差生逆袭成为学霸,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我更喜欢去思考它背后所讲述的教育的意义。
整部电影长达147分钟,点映票房就超过了7000万,上映3天,票房破了3亿,但也迎来了很多争论和非议。
虽然电影放大了教导主任的刻板,也理想化了马皓文式教育的可能性。
马皓文对儿子的不足之处,从来都不是打压,而是激励。
他们这是一种应试教育 vs 素质教育。
在距离期末考试的最后几天,马皓文还带着马飞离开学校去旅行了,白天游山玩水,当然他们没有全程都在玩成都暑假班,晚上马皓文会给儿子补习功课。
所有人包括马飞的妈妈和后爸都觉得马飞太笨了成都暑假班,没有救了成都暑假班,长大后只能去卖煎饼,只有马皓文不这么觉得。
这部电影给我们的答案是,他们做到了。
儿子要买近万元的586电脑,马皓文又是去工地搬砖又是去卖血,还准备卖手表换钱。
“只要你的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世界上的所有事情。”
前两天和小花爸爸一起去看了刚上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本以为会是一部搞笑片,但它讲述的是一段跨越了30年的父子情。我回家一搜发现网上对这部电影评价褒贬不一,豆瓣评分也只有6.2分。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
马皓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己儿子的伯乐,他主张的是应该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充分张扬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不是自己的父亲,马飞可能已经成为了一名卖煎饼的人,而不是一名宇航员。
“你是最棒的!”
……
@ 砖墙里的璇璇
用1年的时间,让一个所有人都认为已经无药可救且稳定在倒数第1的孩子,一举考进年级前十,这可能吗?
“你是最棒的”
爸爸说的做的都不切实际的感觉,看到有人强推这部电影,看的时候我不禁怀疑,难道是我已经被应试教育驯服了?在考试的时候还出去旅游?
因为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很害怕“赞同”和“夸奖”会让我们变得骄傲,他们并不知道,有时候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认同,是会带着魔力的。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父亲站了出来,跟教导主任打了一个赌:马飞可以在期末考试上,考到年级前十,并且以后他会是这个学校最出色的学生。
电影中的这一点和邓超自己的经历也非常相似,在22日,邓超在某节目上谈到自己的青春期,自爆上初中以来“叛逆到令人发指”,也是父亲耐心地引导才使得他步入人生的正轨。
马皓文7年后出狱,再次见到儿子,是在教导主任宣布马飞被开除学籍的晨会上。
“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这句话,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父母不敢信。
马皓文认为这个年纪的孩子,求知欲和学习能力都是最强的,与其一遍又一遍啃那些书本上的东西,还不如去接触新鲜事物。
马皓文(邓超饰)说的这些金句,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也被广大网友们和剧中马皓文的前妻讽刺为“毒鸡汤”。
“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 Cc影儿
全程90年代读者杂志毒鸡汤大放送:不读书只需看看花草就可以写好作文,扔掉习题集每天看0.1cm的课本就可以考高分,否定严格教育,解决方法是简单走向另一个极端:放纵。
很多家长常在心中悄悄把自己孩子跟别人比较,这样的横向比较是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拿班里表现优异的孩子去跟自己孩子比,拿别人的长处来看自己孩子的短处。这样的比较成为了焦虑的源头,比较的背后是对孩子的不接受,是对TA的不自信。
记得我小时候,父母夸我并不多,偶尔一两句夸奖,都给予得小心翼翼。
当马飞的成绩从倒数第一,到了倒数第五的时候,马皓文就表扬他,你简直是个天才,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别的孩子在家疯狂做题时,马飞被允许在家用电脑画火箭;别的孩子上学路上怕迟到死命赶路时,马皓文带着儿子躺在草坪上,用自己另类的方式教他如何写作文……
“你必须要知道,人活着是为什么。”
教导主任关注的是孩子垫底的成绩,而马皓文坚信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他更在意儿子喜欢的是什么。
但我很喜欢马皓文这位父亲的态度,他真正做到了用心去陪伴和帮助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犯错误、体验生活,并追逐自己的梦。
在大部分人都崇尚“十年寒窗苦读”时,马皓文却带着儿子去外面看世界、玩电脑、睡草地、看航模展览……
儿子马飞因为父亲的入狱缺失了爸爸7年的陪伴成长,而母亲也忙于事业疏于管教,对学习缺少兴趣和信心的马飞变得十分叛逆,成为一个“坏学生”。
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曾经是一位桥梁设计工程师,但在北京亚运会圣火传递的当天,因为某种原因,他负责主设计的桥当众塌了。马皓文给公司背了黑锅,妻子也离他而去。
『我以为看的是教育片,
“别的孩子写作业到11点,马飞还有时间玩电脑?如果不反复预习和复习,怎么能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电影需要反转,但也有真实性,除了马皓文的那些金句之外,我还看到了父亲对儿子教育的意义。
没想到是碗鸡汤
你敢跟孩子这样说吗?
学校要求孩子每天回家都要完成作业,并复习当天、预习之后的知识,但马皓文却允许马飞不写作业,想玩电脑的时候就去玩。
影片主导的教育理念充斥着似乎很“新颖”,实则除了“特立独行”以外并没有可以称之为“优良”的可借鉴之处。作为备考阶段的学生看到少年马飞能在期末考前周游全国也着实让人心生羡慕。
“一个已经蒸好的馒头,再把它反复蒸,难道它比新出炉的馒头好吃吗?”
“煤球再怎么洗,也变不成钻石。”
鸡汤的存在,是很难改变人的一生的,那可以改变孩子的究竟是什么,这部电影有告诉我们答案。
马皓文把儿子带离学校,亲自教儿子学习,当然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补习班,而是通过引导让马飞主动学习。
马皓文一直坚信自己的儿子马飞是最棒的,最后这句话的魔力实现了吗?
他把马飞的辅导书都给扔了,只留下了教科书,并跟马飞说:你看,才这么一点厚度的书,每天就学几毫米,没那么难是吗?
@ 长歌长
虽然这部电影也喂了我不少鸡汤,但它同时也关乎成长,关乎教育,也关乎家庭。
“马飞会是这个学校最出色的孩子。”
在《银河补习班》里,教导主任和父亲马皓文,就在“赞同”的两端,进行着碰撞。
我记得有个场景是,当教导主任把马飞的飞机模型从楼上扔下去的时,背后教室里的孩子正在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首先我看到的是父爱如山和对儿子的无条件支持。
新京报快讯 (记者冯倓秋)5月10日,北京西城区教育考试中心公布2019年初中入学全区派位招生计划,33所学校共计划招收1255人,较去年增加310人。网上填报入学意向时间为5月11日8:00—5月13日17:00。